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www.365txs.com

第341节(2 / 3)

张是佛学禅宗,他自己则提倡“躬行”和“重修”。

朱翊钧并不关心他主张“实学”还是“虚学”,但朝廷中,王门传人太多,需要他这样的反对者。

张居正把亲爹接来身边,悉心照料,但张文明先生毕竟年纪大了,八十来岁,再怎么努力,也只多活了一年多,还是死了。

当年朱翊钧嫌弃丁忧时间太长,允许官员,只回家一年半载,回来之后可官复原职,非得守满三年的,要么不再起复,要么到各部观政一年半载。

认为与理不符,激烈抗议的大臣,都回家歇着去了,那些本来就不愿丁忧太长时间的大臣,嘴上说着“这不好吧”,身体却很诚实。巴不得回趟家,安葬好父母,就回来。

现在,朝中大臣凡有父母去世者,长则一年,短则半年,都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,已经成为了常态,没有人觉得不妥。

张文明是张居正的父亲,也是张若兰的祖父,自然也算朱翊钧的祖父。

他甚至劝张居正趁此机会,回家多休息一阵,把身体养好,不必担心国事,放心交给自己。

“我是先生的学生,定会坚持先生的治国之道,将变革推行下去。”

张居正忽然发现,他并没有别人想象中那么眷恋这个首辅的位置,他只是放心不下。

现在,他的学生完全继承了他的政治理想,那些反对变法的既得利益者,也在几年中被他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。

他就算致仕归去,也没有遗憾了。

朱翊钧似乎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了什么,连忙拉着他的手说道:“但是不要太久,我会想念爹爹的。”

这一声“爹爹”叫得,张居正心都化了,幸而文华殿内除了他俩,只有冯保。

作者有话要说

【1】《明实录》中,有很多皇帝赐便将飞鱼服的记载,并不是锦衣卫的工作服。

出了文华殿,冯保……

出了文华殿,冯保戏谑道:“张阁老好福气。”

张居正问道:“怎么讲?”

冯保说:“儿子多。”

张居正恍然:“冯大伴想要儿子,我送你一个便是。看上了状元,榜眼,还是进士,锦衣卫指挥佥事如何?”

冯保敬谢不敏:“算了算了,能生我都不要。”

这是肺腑之言,但张阁老不理解,别的太监想方设法从兄弟家过继儿子,再不济也要认一堆干儿子,到了冯大伴这里怎么能生也不要。

冯保说:“只要不碰房贷车贷子孙后代,生活就能过得逍遥自在。”

他位高权重,不贪污不受贿不收礼,不讨小老婆不认干儿子,孑然一身,随时准备回到二十一世纪,继续打螺丝。

打螺丝这项技术活儿,他还传授给了戚继光,就是制造螺丝精度要求有点高,戚家军的兵器坊还得再研究研究。

张居正忽然明白了,小声道:“冯大伴不想要我的儿子,是看上了我这女婿吧。”

冯保没承认,也没否认,只是笑了笑。

张居正回了江陵,朱翊钧一如以往的习惯,有什么事情都想问问他,于是,就像他当年出巡那样,虽然远隔千里,却是隔几日就要互通书信。

时间过得很快,一转眼又到了年底,除开一些特别偏远的地区,全国大部分布政使司都开始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以往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,也得到了有效遏制,太仓的存银和存粮都在稳步上升。

司农司试过多种作物,最后得出结论适合轮作还是萝卜和酢浆草,尤其是北方,因为边镇驻军需要战马,在北边屯田的休耕期种植酢浆草,既可以畜养马匹,又能让来年的粮食生长更好。

朱翊钧当即决定,先在顺天府开始实施,再向宣、大、蓟、辽推行。

朱翊钧选育的麦苗,司农寺本打算种在最好的一块良田中,却被朱翊钧制止,要他选一块寻常田地种植便可。

但种出来的效果却出人意料,换算成亩产,达到了惊人的两石半,是所有试验田中产量最高的,司农司百思不得其解,最后将其归结为陛下乃真龙天子,天选之人,非同一般。

这倒也没错。

按照朱翊钧的计划,过些年,粮食产量上来了,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,朱翊钧还想开放更多港口。

一到春天,朱翊钧就想出宫逛一逛,尤其是到城外去,看京郊的老百姓耕种。可如今的京师可比他小的时候繁华许多。午时,城门口正是热闹的时候,车水马龙,络绎不绝。进出城门,甚至排起了长龙。

没办法,现在做生意的人多了,天子脚下,各地商贾云集。

朱翊钧临时改变主意:“算了,掉头吧,今日不出城了,就在城里逛逛。”

街上人多、马多、马车也多,路两旁还有做生意的小贩,饶是道路比以前拓宽了许多,他们的马车调个头也花了不少时间。

朱翊钧干脆从马车上下来,沿街随便走走。路旁新开了一家香粉铺,门庭若市,进进出出的除了女孩子,还有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